她说回国后,才发现自己爱上了马来西亚

杂七杂八
她说回国后,才发现自己爱上了马来西亚

最近,一个从马来西亚完成学业回到深圳的朋友,跟我说:

“我才刚回国没几天,就开始想念马来西亚了。”

我完全能理解她的感受。

在她还在马来西亚的时候,我们经常一起吐槽这个国家的种种“小毛病”:飞驰的摩托车、不礼让行人的汽车、几乎没有人行道的马路、偶尔踩雷的食物……
但真正离开之后,那些被吐槽的点反而成了记忆的调味剂,让人意外地怀念起这片土地的独特生活节奏。

刚好她回国的这段时间,我也从吉隆坡飞到槟城住了一个星期。这个过程也让我对马来西亚的印象有了新的改观。

她之所以一回去就想念马来西亚,说到底,还是因为两个字:

环境。

❶ 自然环境:热,但不湿

她回国那会儿,深圳正好在连绵不断地下雨。南方本就湿热,再加上阴雨天,整个城市都像罩着一层湿气,连带着身体也不舒服了——她打趣说自己便秘了,还调侃:“难怪古代一犯错就发配岭南,这地方真是蛮荒啊。”

而反观马来西亚,虽然全年高温、四季如夏,但那里的热是“干热”,不会让人感到黏腻或喘不过气。尤其靠海的城市,比如槟城,海风吹来,晒是晒,但很舒服,有时甚至觉得清凉。

我在槟城的那几天,每天白天气温都在 30 度左右,阳光猛烈,但因为有风,走在街上反而觉得舒服。那种阳光与风交织在一起的感觉,是让人想要走出门、想要拥抱生活的。

如果你在广东长期生活过,再来马来西亚,很容易就能感受到“湿热”和“干热”的区别,也会更懂得为什么有人会“爱上”这里的气候。

❷ 社会环境:放松、不压抑

还有一个她离开后怀念的原因,是社会环境的松弛感

她说,刚回深圳没几天,接触到的一些人就让她感受到久违的“压抑”:
比如羽毛球馆里板着脸的工作人员,比如机场安检时插队还理直气壮的人,比如那些眼神里写满疲惫和不耐的路人。

这些或许以前也存在,但以前习惯了、不觉得特别。但当她在马来西亚生活了一年、体会了当地人温和、悠然的处事方式后,再回头看国内的快节奏和紧绷状态,就会有一种很强的对比感。

当然,马来西亚也不是所有人都温柔善良,这里的人收入普遍不高,也会遇到没素质的行为,但总体来说,大家的气场是松弛的
即便是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,大多数人也是笑着工作、耐心沟通的。你能感觉到,他们没有把工作当成苦差事,而是能在其中找到一定的乐趣和平衡。

❸ 我们是不是太“紧”了?

我不是想贬低国内的生活环境,也不想鼓吹东南亚的“松弛感”有多美好。
任何片面化的评价都不客观。

但我真心觉得,我们中国人,真的需要学会“放松”这件事

学会享受工作,学会好好生活,这些在其他国家也许是“天赋技能”,但对我们来说,却常常需要“后天习得”。
反过来,我们的勤奋、自驱力、上进心,恰恰是很多外国人望尘莫及的天赋优势。

所以,能不能也像我们曾经学习欧美的技术、思想一样,现在也向我们的东南亚邻居“取取经”?学会在努力之外,也可以有轻松的一面

❹ 快乐,不该被视为“堕落”

朋友说,她一回国,就有人对她说:

“你这一年在外面太快乐了,再不回来就废掉了。”

我听到这话,心里有点复杂,因为我也听过类似的话。

他们觉得我们是在“外面玩”,是在逃避奋斗,是被快乐“腐蚀”了斗志。
但我们真的那么轻松吗?我们真的“躺平”了吗?我们自己怎么过的、怎么想的,只有我们自己知道。

但,就算是,又怎样呢?

为什么快乐的生活,一定要和“废掉”挂钩?
为什么一定要“苦哈哈”才配叫奋斗?
谁规定的努力就一定要伴随着压抑、牺牲、委屈和疲惫?

❺ 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性

我想说的是:
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状态。

那种状态不是放弃,而是平衡。不是堕落,而是自洽。

也许你也可以试着跳出眼前的生活,看看别人的生活节奏是什么样的,看看生活的“另一种打开方式”。

你可能会发现:
快乐,其实是一种强大的能量,它不仅不会让人废掉,反而能激发出更多可能性。

马来西亚并不完美,国内也并不糟糕。
这篇文章只是想提供一个参考视角:

有些时候,我们以为是环境困住了我们,
其实困住我们的,也许是我们对“生活应该是什么样”的执念。
评论 (1)
登录 后发表评论
Jane1987
Jane1987
2025-08-31 23:00
回国后才懂马来西亚的好,感同身受!期待更多学习分享~